2019年8月31日 星期六

[電影] Winter on Fire (2015) 凜冬烈火:烏克蘭為自由而戰

「每三小時就唱一次國歌,那或許是禱告的一種。」

這是一部紀錄烏克蘭在2013至2014為期93天的抗爭,針對當時總統Viktor F. Yanukovich與俄羅斯私下的協商並斷送烏克蘭入歐盟的機會。抗爭剛開始以和平示威、遊行為主,年輕的學生與各行各業的人在基輔市中心的Maidan大聲表達訴求,希望能夠擺脫專制蠻橫的俄羅斯控制,加入強調人權與自由的歐盟。但很快情勢急轉直下,大量的警察暴力鎮壓,政府甚至買通黑道不惜殺害示威者。然而,這並沒有讓示威者退卻。他們土法煉鋼、就地取材,用積雪築成城牆、用樹枝木板鐵鍊等圍出抗爭的堡壘。

「根本就是十六世紀的建築!」他們被取笑。是啊,我們以為獨裁與蠻橫都是十六世紀的事了,卻不明白已是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政府仍舊裝聾作啞。儘管有無數義士出錢出力,甚至有退伍的軍人教示威者基本防身術,但面對強大的國家機器,每個血肉之軀不過就是螻蟻。當時的總統最後還是決定祭出鐵腕,從高空開槍、暴打示威者、甚至不惜放火燒掉示威者的活動主要建築。基輔的街頭宛如戰場,現場抬出一具具屍體、死傷無數。電影刻意將暴力的場景聲音留白,像是無聲的控訴。畫面中是一片皚皚白雪和槍林彈雨與黑煙:多麼凜冽的寒冬;多麼灼熱的怒火。

整部紀錄片訪問了很多人,他們遍及各行各業,各個年齡層。有前線衝鋒的義士、有後勤幫忙的醫護、有以示威為學校的十二歲孩子,還有被女兒勸戒不要上戰場的父親。女兒告訴父親,等她長大,讓她去爭。但父親卻說,現在不去,就來不及了。大家都命懸一線,每天都可能是永別。我最喜歡的一段訪問,是訪問東正教的神職人員。他說,抗爭發生時,市中心的St. Michaels Cathedral 敲了鐘提醒在寒夜裡沉睡的城市,危險將至。上一次敲鐘,是公元1240年,蒙古鐵騎踏過這片疆土時。

經歷了三個月的混亂,犧牲了上百條人命,經過了一整個冬天,烏克蘭迎來春天了嗎?當時的總統最終以流亡俄羅斯的方式下台,烏克蘭最終也與歐盟簽了協議。但烏東隨即發生暴亂,俄羅斯也隨之介入。革命尚未成功,但不站出來,只能世代為奴。最近因為香港的紛擾,這部片被廣泛的提起。即使烏克蘭與香港無論在地緣或文化上都幾無交集,但都位於共產集權與西方霸權的勢力交界處,以至於在抗爭的爆發與政府的應對上有驚人相似之處。大雪紛飛的畫面底下,示威者各個包的像是裹粽子,但每個人渴望自由的眼神,都讓人產生與香港在盛夏中揮汗示威的滿滿既視感。

很多示威的年輕人生於九零年代。他們出生在蘇聯垮台之後,他們一出生,烏克蘭就是個獨立的國家。

「一個自由的人,不會跪地為奴。」電影最後的註解彷彿是在向烏克蘭不屈不撓的抵抗致敬,如今看來卻也像是在鼓舞香港人,但更像是說給每個嚮往自由的世人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