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隨筆] YOLO 2024


十年前的這一天,我在時代廣場。從中午過後就進場,不能上廁所、只能吃冷貝果,天色很黑、寒風陣陣、人潮洶湧,倒數的每一秒都很漫長。當時的我仰望著廣場上方高樓成功人士吹著暖氣喝著紅酒隔著玻璃窗跨年,發誓自己有一天也要站在那裡。過了好久好久,水晶球終於降落,跨到了2015。接著,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十年轉瞬而逝。

2015年,我進了那個在時代廣場上看的到招牌的公司。菁英氣息與冒牌者症候群伴著我走過一道又一道坎,抵達一個又一個的里程碑。之前看過一個專門輔導申請常春藤名校的機構廣告說會幫孩子"optimize your childhood",量身訂做一個菁英人設的童年。連童年都要最佳化,想必每個人生節點都要吧。這十年,我optimize了嗎?我沒有答案,可十年來秩序、邏輯、成長、突破自我,我想,我至少做的不差。

2024年卻有些不同,回顧這一年,外在上,無論是職稱、薪水還是投資績效都不足掛齒,唯一稱得上是比較重要的事件就是轉到新的全程遠端小組,多了很多經營生活的時間。

因緣際會於公於私重遊了十年前造訪地方,由風城芝加哥開始,再來是大蘋果紐約和花都巴黎,在這兩個舉世公認最迷人的城市,我看了即將停演的Sleep No More,也感受了四年一度奧運前的熱鬧。配著亞洲天團的歌,我追了流星雨,追了萬年一遇的彗星,追了好幾顆米其林星星,還在2024倒數三天追到了巨星的演唱會。從上個太陽黑子活躍週期就開始追極光的我,在這個極光大爆發的一年年末再度目睹了歐若拉女神的裙擺搖搖,甚至追到了夢寐以求的野生北極熊。

自由、不羈、創造、放飛自我,這算是最佳化的一年嗎?如今的我,又站在哪裡呢?

敝司早已搬離舊址,今年重遊紐約時,我去參觀了新辦公樓,美輪美奐又高又新又大宛如美國影集場景,可惜我卻再也沒有機會,走進那個當年時代廣場前、掛著閃白光舊招牌的辦公室。今年聖誕假期回到台灣,探訪生病住院的親人,在病床前,我突然就在想,到底什麼才是最佳化的童年?什麼才是最佳化的人生?又為什麼要追求最佳化?

無論人設為何,無論菁英與平凡,無論是否最佳化,童年就是人生的一部份。Childhood is a part of life. Every moment is a part of life and you only live once. 

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

[美劇] 絕命律師 第一、二季心得 Better Call Saul S01~S02

看完絕命毒師好久,終於開始追這部劇的前傳。前傳困難的地方是許多角色的結局、個性已經固定,需要符合後續發展又需要開創新局不能落於窠臼。主角Saul(Jimmy)在絕命毒師裡面展現出亦正亦邪、圓滑成熟,混跡於黑白兩道之間、靈活又不擇手段的形象,而前傳裡就是去梳理是什麼傳奇的經歷造就了他。

前兩季著重描寫他與哥哥Chuck的矛盾:哥哥是個從小品學兼優、長大後理所當然成了學院派的律師,而他則是從小不學好混跡江湖,一直到後來才勉強與律師擦邊。哥哥恨鐵不成鋼,卻也小心眼,造就兩人之間的衝突不斷升級。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絕命毒師或是律師,都是惡人傳,也就是說站在主角的立場,很容易把Hank或是Chuck當作是壞人,但如果用上帝視角,他們卻也有正直良善的一面。

另一條主線,描寫的是絕命毒師裡面同樣非常有人格魅力的毒梟保鑣Mike的心路歷程。Mike過去在警界,一開始的動機是為子報仇以及養育孫女,卻在與毒梟的糾葛中越陷越深。對比Jimmy總是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身手矯健的Mike畫面總是和武打有關,看著Mike收拾一個又一個的壞人相當過癮,也跟著Mike的視角,走向他事業的下一個高峰。

整體而言,Better Call Saul的步調是不快,可是也正是這樣的步調,讓張力拉到最高。我喜歡的一段是Kim要單飛時,與老闆Howard對談,老闆從以為她要跳槽到驚訝她的單飛,最後選擇祝福,甚至用免除學貸來表達肯定。氣氛透過演員的表情、動作,烘托、轉換,非常讓人動容。

導演編劇非常有耐心花時間鋪墊講故事,但也不會過於冗長,該弔胃口的時候毫不手軟,但該解釋情節時也能確保訊息完整傳達又不過度拖戲,展現老練的敘事功力。


相關閱讀:

[美劇] Breaking Bad S01~S02 絕命毒師一二季心得

[美劇] Breaking Bad S03 絕命毒師 第三季 心得

[美劇] Breaking Bad S04~S05 絕命毒師 第四、五季心得

2024年11月11日 星期一

[旅行] 夢土之濱 雪國熊鄉 Churchill, MB, Canada Oct. 26 - Nov. 2, 2024

北極之王、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北極熊,因為全球暖化正急遽減少,其中又以最分布最南端的哈德遜灣北極熊受到的衝擊最大。這群北極熊在餓了一個夏天後,十月中至十一月中會聚集在哈德遜灣附近的邱吉爾小鎮(Churchill)等待一年一度的海冰,開啟冬天的捕獵。北極熊是離群索居的動物,要在廣袤的北冰洋找到北極熊無異於海底撈針,但Churchill特殊的地理位置讓他成為北極熊每年遷徙的固定路線,也成了全世界最容易看到熊的北極熊之都,即使這裡的緯度跟蘇格蘭差不多,還遠遠不到極圈。

所謂的容易,都是相對,因為比起一般的旅行,很不容易。Churchill是個人口只有九百人的小鎮,而每年過境的熊就有超過六百隻。這裡沒有對外聯絡公路,要抵達只有火車和飛機兩個選項。一般行程都會安排先到最近的大城市Winnipeg一兩天,再從Winnipeg到Churchill。搭火車需要兩天兩夜(可以開車到Thomson搭火車會更近),而搭飛機只有Calm Air一家選擇,兩個小時航程在旺季動輒破千美金,還可能因為氣候因素誤點,因此如果選擇報名團體行程,通常會搭包機。搭包機的好處不但時間比較彈性,還不用check in,任何東西都能隨身攜帶。Winnipeg是個安全低調的北美城市,我們在那邊待了兩天,看了人權博物館還吃了不少好菜。Winnipeg動物園有北極熊,我們團員有人擔心看不到北極熊提前去參觀。


是的,即使花了大錢,還是有可能看不到,這就是野生北極熊迷人之處。去之前,我人生沒有如此頻繁刷氣象預報過,尤其在看到10/30/2024那天會刮六級強陣風,每天都很忐忑會無功而返。還好我們得到了幸運之神眷顧,北極熊不畏大風的出現,甚至一度從苔原車的四面八方湧出,讓人不知道要往哪看。苔原車是一種特殊改造的大車,輪胎就比人高,能在荒涼的動土上運行,車子後面還有個大陽台方便觀熊。觀熊大家一般都想要捕捉的場景有兩種:1) 母熊帶著小熊,萌樣讓人融化 2) 兩隻公熊 sparring (小打小鬧、順便墊墊對方斤兩)。其餘熊走路、熊睡覺都算是常見,當然還有熊靠近車子攀上來,真的是可遇不可求。我們看見了不少母子熊,也看到數隻公熊對峙(沒有打起來),也有看見熊非常靠近車子但只有看到熊去攀別台車。

觀熊最佳的方式就是搭苔原車(Tundra Buggy)。一般的車雖然也能在Churchill周遭觀熊,但是熊大部分都集中在苔原,而只有三家公司有特製的苔原車能夠開上這個凹凸不平又有冰的地形。這次參加的是Frontiers North,是最大的公司,路線最好,我們也如願看到很多熊。我們報的是經典行程,包含兩天看熊、兩天小鎮觀光以及包機、住宿與三餐。行程安排得很不錯,吃得很飽也住得很舒適,唯一的缺點就是當初導遊說晚上極光出現會帶大家出去,結果導遊當天睡死,還好我緊盯著直播,在極光出來時到民宿門口看。Churchill小鎮非常小,但是在熊季時非常危險,隨時都可能有熊出沒,因此絕對不能自己出去亂晃,尤其是晚上。我只敢在主街跟民宿、餐廳等地移動。這裡有獨步全球的北極熊監獄,把屢次騷擾的北極熊關禁閉再野放得遠遠的,而且到處都有小心熊的告示,我們到的當天還在市區看到北極熊留在雪上的腳印,實在不能拿自己的安全開玩笑。這裡基本夜不閉戶、車子不上鎖,為的就是當遇到熊的時候可以趕緊逃生。

前面提到的路線其實指的是公司的Tundra Lodge地點。Tundra Lodge是類似車廂改裝的民宿,讓遊客可以直接住在裡面,24小時看熊,晚上也能直接看極光。不過要住在Tundra Lodge非常貴(畢竟要把物資運到苔原上),而且是上下舖宿舍住宿。我們這次的經典行程是住在鎮上民宿,搭車到苔原看熊。


這次看熊做了不少research,除了我們這家旅行社,其他兩家有苔原車的公司分別是Great White Bear Tours和Lazy Bear Expeditions。如果想要自由行,我後來找到一家中國人開的民宿+自由行也是省錢的好選擇 (微信 Triplecubs)。看熊的行程需要至少半年到一年前預定,畢竟小鎮太小旺季湧進這麼多遊客所有餐廳民宿一下就客滿了,因此也建議要買旅遊保險,以免需要取消。

最後,我想說,為什麼要看北極熊?很多人對於旅遊的態度是「等以後老了有錢有閒」或是「現在沒空,以後再說」。然而多年旅遊經驗告訴我,有些事現在不做、有些地方現在不去,就永遠沒機會了。許多熱門的目的地,相信過了數十年還是會一樣熱門。但北極熊不同。Churchill附近的北極熊每一年都在減少,全球暖化不是什麼抽象的概念。北極熊在岸上多待的一天都意味著牠們離死亡更進一步,就連Churchill居民都說可能過幾年他們就不能再靠觀光收入了。

旅人一轉身,就是一輩子。我希望,能在牠們從地球上消失以前,靜靜地、好好地,看看這美麗的生命。


相關閱讀:

[旅行] Dec. 25 ~ Dec. 30, 2019 Yellowknife Aurora Chasing 黃刀鎮的追光者與歐若拉

2024年10月26日 星期六

[職場] 和老頑童共事的那一年──工作九週年紀念


在好幾年前就聽說過,敝司有個傳奇合夥人。所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客戶,包含好幾家世界前幾大的公司,都是他一手帶進來甚至送上市的──有些公司還是自己來拜託他簽的。好久以前,他簽的公司在美股市值就高達3 trillion,這幾家公司赫赫有名的創辦人(包含已逝的)都曾跟他交手。據說他去愛爾蘭出差的時候,所有愛爾蘭的合夥人們像什麼大神駕到那般爭相要一睹他的風采。如果連遠在國外的合夥人都如此,那更不用提那些type A的美國同事了。傳說他只要出現在查帳室,很多同事都基本不工作豎起耳朵聽他和其他老闆們講話,暗中觀察他的動靜,伺機而動在他面前刷個臉都好。

在一次公司的農曆新年活動中,我第一次見到了他本人。他留著中古世紀歐洲人的灰捲髮,活像個課本走出來的科學家或音樂家。他說他在新年決定成為Vegan,也大約是因此和我這個挑食鬼被分到同一桌。那時我還是公司的菜鳥,形象是個不怎麼善於社交的亞洲人,我遠遠的望著他,聽著他談天說地,看著他身邊絡繹不絕的拜訪握手人潮,即便有同桌這樣的天賜良機,我實在也不知道要怎麼上前寒暄。我以為,這就是我們唯一的交集。

然而,在他預計要退休的那一年,我手上大案件原本的老闆臨時有急事,就拜託他來代班。即便延遲了退休計畫,他欣然同意。"This is partnership. "他坦然地說。於是,我就像所有故事的主角那樣,從一個三腳貓功夫的無名小卒,因緣際會成了傳奇合夥人底下的主管之一。對他從只聞其人,變成與他每周開至少三次會。

聽過他的名聲,一開始與他共事難免惶恐。但很快的我就發現,他平易近人又富有英式幽默感,不像個氣勢逼人的一代宗師,反而更像個武功高強卻玩世不恭的老頑童。他會在電腦壞掉時在查帳室罵髒話,會在客戶財報comment問他什麼時候能看到客戶產品demo。他曾經在地震時強迫整間查帳室的主管們放下手邊的工作跟他一起躲在桌子底下,也曾經在公司推出AI chatbot時第一時間開始用並且在周末傳群組訊息嘲諷AI在回答不出最基本的審計問題時吐出了他的大名推薦去問他。印象中他一直都是這樣永遠舉重若輕,任何天大的事情他都能談笑處之。

簽了第一個季報之後我們去了happy hour,他當時要幫大家點酒時並不記得我那個音譯的名字,尷尬地做出請的動作問我想喝什麼。席間他分享了職涯中驚滔駭浪的一段:有一回,他手上的大案件,意外被一個國外的合夥人洩露客戶合併的機密構成內線交易,客戶震怒要求立刻炒了那個合夥人,否則連我們一起炒了。以老頑童的權力,要開除任何美國的合夥人都易如反掌,可是開除國外的合夥人就不是那麼容易的。於是乎,他也只能硬著頭皮去跟客戶協商。他深度分析了客戶幾個要角錯縱複雜的政治關係,沙盤推演了多次怎麼跟客戶談判,在一連串的重要會議中挑了一個絕佳的時機、一個最有可能被說服的對象,這是他唯一一次機會,而他成功了。他講得輕鬆自在,我們聽得目瞪口呆。

和老頑童共事的這一年,我得到許多和他近身互動的機會。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他終於記得我的名字。也許看我主持了無數晨會之後,也許是有次他心血來潮要看某份報告,當得知那份報告由我負責時,他直接逕自走來站到我身邊隨口問我一句報告內容有幾項,我緊張到腦袋一片空白。好不容易回過神來擠出數字回話,他已經回到座位開始看了。過了許久,就在我忐忑不安準備好要接到一堆comments大改一翻時,他抬起頭來悠悠的讚美了一翻。爾後,我們在year end party遇見,在燈紅酒綠人山人海之中,他認出了穿著禮服畫著濃妝的我,並熱情與我打招呼、介紹我認識他的太太。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個受寵若驚的瞬間。

年底過後就是忙季,而忙季的尾聲出報告之前,所有senior manager以上照例要去和客戶的大頭們開Closing Meeting,這也是我第一次進入這個會議。小老闆擔心我,讓我去找老頑童開示。我拿著一整頁的講稿,他字斟句酌,一對一指導,濃縮成五個重點。我印了小抄,不分晝夜、不分場合的練習,在車上、在睡前、在吃飯時,甚至也許說夢話都在背稿。客戶是全球前幾大名號響噹噹的公司,這個會議裡,C字頭和VP級別的主管一字排開,加上我組上所有上級,全盯著我手中按的投影片。我很確定我在報告時聲音是顫抖的。那一刻,我深深明白這份工作最困難的,不是忙季也不是加班,而是像老頑童般無雙的口才與頑強的抗壓性。

忙季結束,老頑童簽下他職涯中最後一份意見,在這個什麼都是電子化的年代,親筆簽名的厚重穿透了我們派人連夜印出來的報告(這年頭找一台印表機不容易),也穿過了他三十多年叱吒商場的人生。我們準備了香檳與蛋糕歡送他,彷彿一個時代的結束。

而隨之到了尾聲的是我和這個案件的緣分。今年春天,我得到一個內部轉組的機會,小老闆聽到消息和我聊聊。他說看著我這幾年的成長,他很欣慰,要我多考慮留下。我告訴他,對於我在這個組上獲得的一切,我滿懷感激。身為一個全組英文程度墊底(是的,組上無論是尼泊爾人、約旦人還是菲律賓人英文都比我好)還常常聽不懂美國人笑話的外國女生,我從未想過能走到今天,說著說著竟有些哽咽。工作九年、上這個案件三年,第一年就經歷了非常rough的抽查。隨之而來的是改善計畫,公司沒有guidance,下屬上司接連離職,沒有coding背景的我帶著跟我一樣菜的同事面對滿坑滿谷的code底稿天天跟工程師開會。六點起床、加班趕工,案件越來越上軌道,爾後我也升了職、接了更多業務,遇見了老頑童,也開始參加這些重要的會議。可也就是這些會議成了我的wake up call,讓我重新反思自己到底想追求什麼樣的職涯。轉到的是一個新成立的組,就像去一間start up,需要適應截然不同的文化,但我也同時能擁有更多個人時間,能去發展工作以外的生活。

轉組後再聽到老頑童的消息,是在某個長假後的上班日,我收到了一個陌生同事的訊息,要我幫忙一個需要中文能力的任務。我和該同事閒聊的過程中才知道,是他們焦頭爛額找不到人時找上了老頑童,而老頑童推薦了我。我甚至都不知道他怎麼知道我會中文。

「原來這是他退休前送你的禮物啊!」小老闆知道後打趣地說。

接下這份不知道算不算貴重的禮物,我突然想起了六月份時公司邀請大家歡送退休合夥人,我寫了很長的郵件給老頑童,告訴他我當年在活動中如何第一次遇見他,雖然沒跟他說到話,卻幸運抽中他贊助的丟斧頭活動獎項,但又不幸遇上了疫情沒去成。原本以為緣盡於此,兜兜轉轉竟然有機會與他共事,是我的榮幸。他很快就回信了。他說自己今年活動又贊助了獎項,帶著中獎人去做熱瑜珈,結果發現自己大概是整間瑜珈館最老的顧客,被大家投以異樣眼光。讀著讀著,我就笑了。

果然還是童心未泯啊!但或許也是這樣勇於嘗試新事物的童心,讓他從一個牛津文史專業學生,成了矽谷資本市場的傳奇合夥人,而我是何其幸運,能夠認識他,也讓他認識我。

[職場] They to We —— 工作八週年紀念

[職場] 旅人與藝術家──工作七週年紀念

[職場] 生意人──寫在工作六週年前夕

[職場] 人間煙火──寫在工作五週年前夕

[職場] 帶髮修行——工作滿四週年紀念

[職場] 在快車上──寫在工作三週年前夕

[職場] 井裡井外──寫在工作兩週年前夕

2024年10月11日 星期五

[電影] The Wild Robot (2024)

這是一部關於母職、關於愛、關於成長、關於放手的動畫片。故事開頭其實還蠻好笑的,一個智能機器人被遺留在了無人島上,只有動物為伴。機器人被設計成要協助人類處理任務,然而此時他的客戶變成了不會說話的動物,讓他被當成怪物四處碰壁。

一場意外讓機器人撿到了一顆候鳥的蛋,也意外了開啟孵蛋及養育小鳥的工作。起初,機器人對於這個母職是非常不適應的。畢竟,沒有人天生知道怎麼做母親,包括無所不能、被各種厲害的程序驅動的機器人。這個過程中,有試錯、有挫折、有溝通不良還有小鳥的天生基因不良,但也有小鳥一天一天不斷的成長茁壯與進步,就像任何母親養育孩子那般。機器人也從一個只知道完成任務的機械,靠著機器學習開始用心去感知,用心去愛。

候鳥的天性是在冬天的時候需要飛走,為了趕上大部隊出發,小鳥每天在機器人媽媽的督促下練習,終於能獨當一面,但此時也是放手的時候。往後一路可能遇到艱險萬難,但父母只能送你一程不能隨時相伴左右。這是本劇最感人的地方,動畫片把遊子吟裡面那種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如此陳腔濫調的劇情變得溫暖又帶有創意。

畢竟動畫是給小朋友看的,後面的劇情走向比較溫馨搞笑,但也多了一些說教的意味,不過也給了小朋友比較圓滿的結局。

2024年9月30日 星期一

[土劇] Midnight at the Pera Palace S02 (2024)

復古風格的土耳其穿越劇第二季來了!

這集的主題延續上一集結束時的謎團,解開女主角Esra的身世之謎。從一張照片作為線索,Esra與飯店經理Ahmet穿越到1940年代,但一開始並不順利。他們遇到亦正亦邪的Halit同樣穿越而來,還有哈里特的「朋友」Mumtaz。Mumtaz野心勃勃,在落魄時被Halit救起,就此展開自己奪權的計畫。

本季花了很大的篇幅講Esra與Ahmet如何聯手阻撓Mumtaz的計畫,並且一邊調查Esra的母親。就在他們以為自己得到真相後,卻發現事實比想像中複雜許多。故事的進展非常緊湊,而且編劇最厲害的事情是要在時空不斷轉換時確保邏輯的合理性,最後真相大白時也讓所有時間線發生的事情都有了解釋。場景與氛圍延續上一季做得非常精緻,所有人的服裝都是濃濃的上世紀初風格,讓觀眾有滿滿的情懷感。

不過,不是每件事情都有解釋。結局被埋下了伏筆,也讓大家對第三季有了期待。

2024年9月13日 星期五

[美劇] Dead to Me (2019)

三季每季十集,一開始看到介紹是懸疑劇,又看到以女主角Jen丈夫被肇事逃逸撞死為開頭,一直以為是偵探找犯人的劇情,結果看了幾集才發現不是如此,兇手是誰劇情很快就給出了暗示,而且緝凶的過程其實並不是最大的看點,重點反而是幾個主角對於悲傷、對於罪惡、對於懲罰、對於彌補、對於愛與恨的承受和詮釋,緊緊扣住標題"Dead to Me",幾經周折反轉,非常精彩。

前幾集的鋪陳讓劇情稍嫌緩慢,但回頭看會很佩服這些略嫌沉悶的背景介紹,才能讓後面的轉折順理成章。Jen是一位在南加州房地產仲介,與丈夫關係不睦,但丈夫的意外死亡卻讓她陷入巨大的悲傷與憤怒。而此時,她意外認識了Judy,一個個性與她截然相反的人:Jen火爆直率衝動,她視為物主義論者,Judy則是個溫柔浪漫甚至有點討好型人格,相信萬物有靈。Judy的善良溫暖讓Jen在悲傷的過程中有了依靠,兩人成了閨密,但在這看似平靜的表象背後其實暗潮洶湧,因為Judy就是撞死丈夫的兇手,而Judy接近她,只為了要彌補。第一季,就在觀眾為Judy提心吊膽被揭穿中度過,在真相大白後,正當以為故事就要結束時,又發生了驚天大事──Jen在與Judy未婚夫爭執過程中,失手害死了對方,而這件事又帶來第二至第三季一連串的蝴蝶效應,一切的一切都在不斷的節外生枝,彷彿沒有一條敘事的主線,卻完全不失精彩。

因著劇情的進展,各角色內心或多或少都隱藏巨大、無法承擔、難以訴說的秘密,而編劇卻善於運用巧思讓他們將這些痛苦用最自然的方式「說出」,往往一語雙關,例如Judy在把未婚夫草草掩埋後一直非常遺憾無法和他說proper goodbye,於是Jen便在兒子幫心愛的鳥舉辦告別式時讓Judy獻唱,也是向未婚夫告別。又或者Jen兒子朋友Shandy意外害死鳥兒,來詢問Jen是否應該要如實告知時,Jen則表示有時候隱瞞對當事人才是最好的,言外之意也是訴說自己與Ben糾纏的心境。

我也特別喜歡結尾時,兩位主角面對自己的死亡,Jen不斷想要反抗,而Judy卻已經坦然接受。最後肇事車輛出現帶出Jen完全放下,而Judy揚帆而去,也是一個非常呼應Judy風格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