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9日 星期日

[隨筆] 25



今天滿25歲的人不是我,是我表妹。
兩個月前的計畫是今天她會來舊金山找我,我還訂了一家我一直想去的日式三溫暖。行程表還在我們的google 共享文件裡躺著,但是最後只用在退票對帳上。

其實我知道,就算不慶生,我們還是會變老。生命中絕大多數的儀式,都跟慶生一樣,根本不會改變事情的本質。學分到了就可以畢業,管你有沒有撥穗;準備好了就可以開幕,管你有沒有剪綵。不用穿西裝打領帶進辦公室也能工作,老闆還是在追殺,死線還是在等你。

熱愛自由又務實派的我向來不是個特別在乎儀式的人。我總覺得,兩情相悅就可以結婚,為什麼婚禮上總是坐滿一堆新人都不認識的三姑六婆?真正在乎彼此的家人即使遠在天涯也能感到圓滿,何必硬要在逢年過節和一群不熟的親戚吃飯?跟你要好的同窗隨時都會問候你,幹嘛一定要辦個盛大的同學會和那些你根本忘記名字的人徒增尷尬?一直到這次疫情讓我同時體驗了封城加隔離之後,我才開始意識到儀式在生命中的角色。

是的,儀式不會改變事情本質,但如果我們的生活是電影,儀式就是每一個場景的分鏡切換。早上起來在床上按了鬧鐘、梳妝打扮出門買早餐通勤去公司、開會接電話打報告喝下午茶、茶水間撞見熟人打聽八卦、晚上收工再搭車回家——就連最平凡的一天尚有至少五個場景——更別提特殊日子裡,婚禮的紅毯、喪禮的白幕、平安夜的聖誕樹、跨年夜的煙火⋯⋯這些時刻的儀式,除了像不同鏡頭的場景營造了不同的氣氛,更像是螢光筆,標出了我們生命裡每個里程碑:所以我們會回首、會駐足、更會往前看。

封城一週後,身邊的人從一開始不用刷牙洗臉換衣服通勤的小確幸,開始漸漸感到沮喪。因為上下班本來就是一體兩面的,沒有上班感,就沒有下班感;沒有Blue Monday就沒有TGIF。生活成了糊在一團的大鍋飯,我們還是戲裡的主角,故事還在繼續,但是少了燈光、少了配樂、沒有背景、沒有道具——只剩一台電腦和做不完的家事。

同事說現在很多team流行起視訊Happy Hour:強迫大家拿起飲料在鏡頭前秀出寵物跟整組聊天。我聽完只覺得很荒謬——沒有潮濕陰暗的酒吧、沒有摩肩接踵的人潮、沒有半癲半痴的狂語、沒有自己到底抓了什麼來吃的不安,這到底是哪門子的 Happy Hour?還要做ppt 報告近況?可笑,這到底跟一整天開的視訊會議有什麼不同?

今晚,我用line傳了生日快樂,算是幫忙慶生了,幸好我沒有被要求做ppt或是dial in祝壽,就領到了家人特地留給我的那片蛋糕,而我也立刻就吃完了。怕胖嗎?也許。但如果說病毒教會了我什麼,除了儀式有多重要之外,大概就是要及時行樂了——很多事情當下不做,就再也沒機會了。例如我一直沒有去成那個本來今天想要去泡的三溫暖。例如我和幾個同事一直說要約一團南灣亞洲菜,最後卻連一聲道別都沒說成。很多人叫我回程飛機上不要吃東西,如果是United那種航空的菜色,沒有病毒我也不太想吃。我搭的是國籍航空,想到整台飛機瀰漫久違的家鄉味而我只能裝睡就覺得痛苦。天知道這餐不吃下一餐什麼時候才能吃?又能吃什麼?所以我還是大吃大喝,就像我今天還是大吃高熱量蛋糕一樣。

除了生日快樂,也要天天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