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7日 星期日

[台劇] 《國際橋牌社》 心得 Island Nation

看到預告就期待了好久。作為喜歡政治劇,曾經著迷於紙牌屋的觀眾,看到台灣終於也要拍出自己的政治劇,異常興奮。台灣人熱衷政治無庸置疑,這點充分展現在總統大選的投票率。而如果要說台灣盛產什麼,政治素材絕對榜上有名。因為複雜糾結又特殊的歷史背景,加上不幸又幸運的政治進程,可以搬上螢幕說的故事,絕對比小情小愛多太多了。

政治是什麼?政治,可以清也可以濁;可以機關算盡也可以愚蠢上鉤;可以背刺暗算也可以捨己為人;可以步步為營也可以是驟然巧合。有人終其一生奉獻政治,卻在獄中籍籍無名;有人卻在一夜之間,得到全國的鎂光燈,家喻戶曉。每個人都能討論政治,彷彿這就是參與,但誰又能真正把政治收攏於手心?誰又能真正看清它的輪廓?這就是政治劇迷人之處。

可或許就是現實太精彩了。對於故事期待過高,就容易失望。很多評論說編劇沒把故事說好說完。其實根本的原因是野心太大了。十集篇幅有限,卻涵蓋了李郝之爭、長扁之爭、黨外運動、白色恐怖等等,這裡每個情節與橋段、每段故事都可以拍十集以上。就像多情的人會顯得無情,太多焦點的故事就變得沒有焦點。

拿紙牌屋來說,每季十幾集的篇幅看似讓很多角色出場、討論了很多議題,其實重點都是Frank Underwood的目標與手段。主線一直都很清晰,Frank想要掌權、想要鬥掉總統、鬥掉對手,他身邊的每個人都是他的棋子,包括他的保全、他的妻子。可《國際橋牌社》的主角是誰?他是個怎麼樣的人?他又想做什麼?為什麼他要這樣做?

看起來主角好像是總統,觀眾大多也知道總統暗指的是李登輝。很多總統的行為處事,我們都是用自己對李登輝的印象去拼湊,例如為什麼他要與楚長青鬥,又例如他為什麼綁架了國家黨。可如果都是靠觀眾自己的推測,那麼觀眾大可去看新聞,甚至,父母偶爾在我旁邊跟著看的時候,大聲評論與補充出各種當年爆出來的「秘辛」、「傳聞」,甚至比戲劇本身還有張力。

可是總統出現的篇幅卻好像又不足以成為主角。劇情分散了很多力氣在描繪其他人,包括記者、黨外與白色恐怖受害者。然而連主角的刻劃都不夠深刻的狀況下,配角只會更加蒼白。看完整部劇對黨外最多的印象,除了在街頭吶喊,就是在熱炒店(隱喻「阿才的店」)喝酒。連選舉布局這麼精彩的算計,都是匆匆幾幕帶過。

實在可惜了這些故事。那些黨外要角,個個都是政治明星。他們之間的愛恨情仇,每個片段都足以拍十集以上。為什麼他們踏上這條路?是什麼,讓他們走向了權力的核心?又是什麼,讓他們跌下神壇?他們是同志,卻也是對手。他們與所謂的敵人之間,似乎又不是水火不容?這又衍伸到這部戲給我的第二個感覺,太過政治正確了。

整季的故事都像是一本給青少年的公民課本,不是沒有衝撞與衝突,只是比起現實,可以稱得上是兄友弟恭了。相對而言,紙牌屋就血淋淋多了,好幾個場景已經到了令人噁心的程度,不只是畫面的噁心,更多的是對於那種人性黑暗的噁心。不是說一定要多噁心才會是好劇本,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影射的人多數還在世的關係,又或者是拍這樣一部戲需要政府大力補助的關係,《國際橋牌社》鋪展出來的樣貌就像一部九零年代政治歌舞劇,連謾罵與哭聲都像是安排好的一唱一和。

唯一比較立體又完整的角色,大概就是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許芷伶。父親的殉難讓她進入招待所,付出了所有的青春、冒著生命危險追尋真相,誓言復仇。比起其他不明不白就出現的角色,她有著鮮明的過去,她的工作又危險又刺激──她接觸的都是有頭有臉的大人物,她談戀愛的對象還是個總統身邊人。她的生命像是個傳奇,她的結局,又充滿餘韻令人遐想。如果每個人的描寫,都可以這麼細膩,也許就能讓故事更精彩。

當然很多人會說,所謂的缺點,其實不是沒有做到,而是經費不足無法匹敵真正的紙牌屋。我倒是覺得,低成本有低成本的作法,編劇連許芷伶這樣一個招待所的小姐都能好好描繪,對於本身故事就很多的政治明星,又怎麼不能細細訴說?故事太多、篇幅太短,則不如聚焦在一兩件事上,例如就把李郝之爭好好說完。從他們的背景開始說到他們的矛盾;從他們的明爭說到他們的暗鬥;從他們的下屬說到他們的家人。他們都是千古風流人物,而要向這樣的人物致敬,最好的方式不是給他們無關痛癢的幾句政治正確好評,而是給他們舞台──即使政治的舞台已經謝幕,戲劇的舞台卻能永存。

說了自己的失望,但整部戲的優點我認為是時代的氣氛營造得不錯。做為一個兒時經歷九零年代的觀眾,雖然之前有看到有人指出戲中一些服裝佈景透露現代感的瑕疵,但整體不會讓人有出戲感。畫面的質感好,演員功底深厚,選角也很到位。

雖然有失望,但作為喜愛政治劇的觀眾,還是在公視播出時整整把十集看完,為的就是能夠給在艱難的台灣戲劇環境中堅持的人鼓勵。聽說要拍第二季了,我一樣會守候,也希望第二季更好。

相關閱讀:
[美劇] 紙牌屋第一季至第三季心得 House of Cards S1~S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